元宇宙的A股大爆炸
- 分享
人們習慣于用謊言與騙局,去形容二級市場這個“誰都可以參與的低門檻市場”,卻又往往對這個市場的價值和意義語焉不詳。
若這果真是一個充滿了騙局與罪惡的地方,斷不會存留至今。
企業家在這里出讓自己的股份,換取來自投資人的財力支持。企業接受來自市場的定價,并尋求更多種的經營可能性,回饋資本的提供者。
問題是,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人成功,也會有人失敗——就像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網景和中華網最終從這個星球上消失,但蘋果、微軟和亞馬遜卻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有價值的企業。
在咒怨二級市場不靠譜的時候,人們也可以從網景和亞馬遜的經歷中找些答案:不靠譜的究竟是這個市場的規律與運轉,還只是其中的某些參與者。
經過幾輪暴漲之后,元宇宙似乎成了股市“充滿騙局與罪惡”的又一個例證:產業層面尚沒有太多相關公司崛起,憑什么A股里的公司們股價飆升。
12月中旬的行情里,元宇宙行情再次加速升溫,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變成了“元宇宙概念股”,并隨之放量、大漲,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參與。否定元宇宙行情非常簡單,只需要拿出它們的主營業務看一下,拿出企業的財務數據看一下,就能找出無數個理由,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與整個市場激烈對抗。
元宇宙大爆炸還在持續,究竟是誰錯了?
互聯網企業收割產業的事情,在元宇宙時代難以再次出現了。
二級市場先于一級市場炒起了元宇宙,這和過去多年中國投資界的經驗不太相符。
這也是元宇宙行情廣被多方詬病的重要原因——原本應該先由風險投資培育企業,然后等項目成熟了再完成ABC輪融資,再到公開市場進行募資和交易。
但如今的情況卻是,公開市場的投資者直接當起了風險投資者,直接用公開交易股票的方式去“投資”有元宇宙相關經營計劃的企業。實際上二級市場的交易,并沒有直接為企業布局元宇宙提供資金,但卻并未影響投資者的傾情投入。
這個現象有非常復雜的成因。在此前《別把元宇宙想得太復雜》、《別看不上土味元宇宙》兩篇文章中,巨潮將元宇宙定義為全新一代的社交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應用都有機會重新做一遍,并適配VR/AR/全息影像等硬件。
人們可以在元宇宙中以社交為基礎,看演出、看風景、看電影、辦公、開會,把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部分搬到網絡上。而這些領域里,早就有發展非常成熟的企業在經營。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元宇宙演出公司”、“元宇宙在線會議公司”、“元宇宙電影公司”沒有市場。僅靠硬件或者數字化能力就取代這些行業里經營已久的實體公司幾無可能。
而這些實體公司,也開始更多了解元宇宙的運行機制并積極參與——不管是積極融入還是僅為了戰略布局,都更早開始了相應的能力建設。例如本次元宇宙行情中表現惹眼的鋒尚文化(SZ:300860),本身就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以文化演出舞美創意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之一。
互聯網公司收割產業的事情,在元宇宙時代難以再次出現了。這是一個產業比工具更有價值的時代。
就像是給上市公司做“天使投資”,海量的二級市場投資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未來下注。
在日趨火爆的行情中,對于元宇宙價值的判斷也更加兩級分化。相比之下,官媒的定調已經算是客觀公允。
人民日報的評論希望人們“下結論之前讓子彈飛一會兒”,在“萬物皆可元宇宙”的情況下保持一些理性。
輿論場的觀察需要盡可能理性,但資本市場從來都不是一個理性的地方。只要是涉及到價格與價值糾纏的地方,就永遠也少不了人性的攻防與博弈。
具體到元宇宙的二級市場行情中,投資者博弈的結果就是搶跑,甚至是瘋狂搶跑——在企業實現真實業績之前就進行投入,而不是等到漂亮的財務數據發出之后。
類似的投資策略,在投資界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寧德時代完成建設尚未投產的產能、已經建設過程中的產能、剛剛完成融資還沒建設的產能,全都被統計利潤,計算到了市值里面;
百濟神州的新藥研發需要不斷的資金投入,連年虧損并且甚至無法在資產負債表里沉淀出漂亮的數字,但高瓴仍然不計代價地堅決投入,市場也給出了千億級的市值規模;
天使投資階段幾乎所有的估值模式都是失效的,基本上就是天使投資人根據創業者的履歷做一個非常粗線條的定價,以至于最終“清北藤?!背闪四锰焓馆喨谫Y的硬條件。
這些投資前置的動作,一般都是專業的投資機構在做。有專業的分析師根據市場供需關系去計算未來的利潤,有專業的天使投資人對創業者進行“相面”,分工嚴謹,在不確定性中盡可能計算確定性。
當元宇宙這樣新的風口出現,普通投資者實際上無法在一級市場去投資創業企業,也無法通過精密的計算去賭相對確定性的收益。他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參與進去?
就像是給上市公司做“天使投資”,海量的二級市場投資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未來下注,熱情且盲目,但情有可原。畢竟這是普通人唯一夠得著的投資機會。
當行業充斥著熱情乃至于狂熱的投資者,最終讓企業的價值增量被迅速挖掘。
對于大多數散戶投資者來說,專業的投資能力先天不足;而專業的投資機構們,又因為元宇宙概念股大多沒有直接主營業務而難以參與。
因此,A股的元宇宙行情出現了一邊倒的散戶定價。以游資為代表的散戶投資者,用激進的方式高舉高打,希望在短時間內獲得投資回報。
這當然不是理性的投資動作。大量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二級市場投資者,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都是以這種方式參與市場,注重“概念”。
例如在硬件層面,歌爾股份在山東的鄰居共達電聲(SZ:002655)對外表示,目前有產品在VR領域適用,股價漲了一波;中科創達表示自己為知名VR客戶提供軟件服務;寶通科技用投資的策略對VR上下游進行投資,也被認為是概念股。
只要被認定是VR相關的硬件企業,都會有投資者介入。
相比之下,內容應用層面更具想象力。作為規模巨大的新一代互聯網生態,有無數的內容需要填充。只要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業態,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再做一次。
例如鋒尚文化11月初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以公司目前所掌握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完成線上舞美演藝等項目,目前“已經布局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的內容制作技術,完成數字化內容和場景搭建?!?/span>
這甚至不是未來某一時間才會引爆的市場,而是已經開始有放量增長苗頭的業務。在早期美國說唱歌手Travis Scott《堡壘之夜》虛擬演唱會之后,已經有賈斯汀·比伯、瑞典的頂級流行音樂組合ABBA(阿巴樂隊)、國內虛擬元宇宙女孩ViVi子涵等各類演藝明星、虛擬偶像開始嘗試或籌備虛擬演唱會。
明星為了噱頭和流量都會對元宇宙蠢蠢欲動,而這其中的舞美建設同樣需要專業團隊。如之前所說的,在元宇宙的世界里,資深的產業企業被創業公司顛覆的概率不大。產業界的大公司已經普遍基本掌握了數字化能力。
當市場里充斥著熱情乃至于狂熱的投資者,企業的價值增量就會被迅速挖掘。資本市場的效率出奇的高。
即便是那些還沒有來得及被計算的價值,也會被早早標注好價格。
對A股市場投資者的狂熱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全球大佬的看好和期待:
12月7日,比爾·蓋茨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大多數在線會議將從 2D 轉移到 Metaverse,一個帶有數字化身的 3D 空間”;
12月9日,Meta(原Facebook)宣布,它將向美國和加拿大成年人開放其VR社交平臺Horizonworlds,這個產品于去年開始內測。開放之后,持有VR裝置Oculus Quest 2的用戶可免費下載;
12月10日,百度宣布將于12月27日發布首個國產元宇宙產品“希壤”,屆時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開發者大會)將在“希壤”舉辦。這是國內首個在元宇宙中舉辦的大會,可同時容納10萬人同屏互動。
在這樣一個山雨欲來的狀態下,傳統意義上的“價值理念”,已經無法勸退投資者。當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新能源一個個風口都被最終驗證、造富無數之后,想要抑制住人們的參與熱情是不可能的。